6616-作者:嫣鑫【毛毛】

  所有一级领域  所有二级领域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R=R1(-1):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数学逻辑特征值为(-1,0),R1(-1)意思为违反了规则范围内的事情,属于角色责任低阶的表现。比如:公司规定九点上班,小王九点半上班,小王迟到属于必须做的事情没有做到,属于R1(-1)。

问:
刘凯文:
只有8阶吗?为什么R2(0~N),而不是R2(0,N),初学,问题低级,各位老师莫怪。0~N是表示多种可能吗?
答:
杜平平:
凯文,之所以说你问的好是是因为问到了学术定义的关键点,确实是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角色责任R1(-1,0),角色责任的特征值集合中只包含-1和0,是因为角色责任要么是违反的,要么是遵守的,即是与非、对与错的关系,没有中间灰色地带。而能力责任不同,能力责任在0到N之间存在各种可能,拿学生成绩来说,有的学生60分,那就是R1(0),61分那就是R2(0)或者R2(L),有的同学分数可能是69、71、80.5、90.7……等等,各个数值都有可能,所以R2不是非高即低,而是有程度性差异的。所以能力责任R2特征值的集合是R2(0~N),而不是R2(0,N)。
高素敏:0-N,是表示结果的值在0--N之间任何值都有可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就是结果的数值可以无限,但无论怎样的数值与别人对比,评价的结果只会有俩个,,要么低,要么高!

问:
刘凯文:
另外,几个图表中,对于R2来说,低阶有时是R2(0),有时是R2(L),有时是R2(>0),这是为什么?
答:
高素敏:
@刘凯文?也就是能力责任的数值可以是0--N之间的任何数,但评价结果只有两个。
杜平平:
为了将能力责任R2(0~N)中的0与角色责任R1(-1,0)中的0区别开来,我们在表示R2(0)时通常表示为R2(>0),因为如果是0就回到角色责任R1了。至于R2(L)呢,是因为L代表low低的意思,R2(>0)有时候也用R2(L)表示。

问:
刘凯文:
那八阶是指八个评价结果吗?还是八个特征值?还有一个小问题:R4(C/c),是只有两种可能吗?C与c是“或”的关系吗?可不可以用R4(C,c)表示?
答:
杜平平: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每种责任的特征值都是用集合的方式表示的,R1的特征值集合是(-1,0),R2是(0~N),R3(0,+1),不可以用R4(C,c)。

问:
刘凯文:
R1,R2,R3我能理解,但是R4为什么要用R4(C/c)表示?
答:
杜平平:
而原因责任与其他三种责任不同,它是一种虚拟状态的责任,通常指的是人的思想、理念、梦想、战略等,这些东西是人内在的、虚拟的一种责任,R4通俗理解为选择做,就是人们在自己的思想、理念、梦想等的影响下做出的选择,而在做选择的时候脑子里会对各个要素反复衡量,可能一会儿倾向于A选择,一会儿倾向于B选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纠结,这种纠结的过程是内心的,还未付诸行动,因此R4就是选择,选择英文是choose,它的两种虚拟状态就是要么为大我的选择C,要么为小我的选择c。之所以不能用,是因为人往往C与c是在一起的,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区分或界限,又因为是内在的,也难以明确说是哪个?而且原因责任初学者不理解也很正常,我们很多学员都是在实践中慢慢体悟的,方老师在创立责任动力学时,对每种责任特征值的定义是很严谨的,所以每个符号其内涵都很丰富,

方老师:
R1(-1,0)与R3(0,+1)表示是两个基本的责任高低阶特征值(非,是),(无为,有为);R2责任特征值原则上是(>0)到无限大,属于程度性的责任,为了方便我们采用(低,高)或(少,多),或(差,好)来量化。R4从内驱动力特征值分析拥有(0~N)特征值成分,当在隐性约束力条件下只有(0,+1)去约束,没有对应的(0~N),也就是说一个人纵然是最努力为公司付出,而公司对他的评价也只能是(+1)增值的笼统评价,而不能像显性约束力条件那样具有对应的关系,同理,一个也可以选择最大的原因是为自己。因此人在隐性下只有两种最典型的表现选择最大为对方(责任客体)C=+1(N)【用复合特征值C表示大我,因为这种形态属于虚拟的责任状态】,也可以最大为自己c=+1(>0)【同理,c表示小我。责任矩阵的两个纬度分别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值区域,必须一一对应,只有约束力条件与驱动力条件特征值相符才能真正体现责权利一致。而奉献精神、牺牲等就是说你付出最大也许什么也得不到回报,因为是在没有强制约束力条件。因此说R4这种责任是虚拟选择的两种状态。纵然是选择就是(A/B)关系。
你们参考平时责任的状态就比较容易理解,要知道我用了5年的时间才推导出来责任特征值与责任单位的高低阶的表达式。慢慢就会顿悟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最初学习的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其他三种责任发生之前都有R4的存在。这就是你知不遵守交通规则,警察不用考虑你R4选择小我还是大我。责任动力学的选择与传统的选择有区别,责任动力学“选择”是基于责任主客体对象系统之间的选择,而我们平时说的选择即包括责任动力学说的责任主客体对象之间的选择,也包括个体行为的选择,比如我今天选择吃米饭也可以选择吃面条,这不是责任范畴。当然新学员可以多掌握一些责任动力学学术推导,对于自己系统提升也很有帮助。如果发现推导思维不够用也不必较真吃一个鸡蛋要较真究竟是南方的母鸡还是北方的母鸡生的。懂了,能解释与运用就行!R4两种选择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员工与公司,如果在非制度下,他可以选择默默奉献,也可以选择最大利己。如果我们较真问有没有中间值,我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因为这种状态就不用选择了,自然就回归我们在显性下的内驱动力,也就是能力责任R2。其实管理大部分时候只要员工能够最大化最好R2,企业反而没有因为人的变动而存在各种未知的变数风险。这才是理性责任与理性管理、良性发展的公司要的!慢慢琢磨吧!  任何学术经得起推敲与质疑才能算的是真正的学术,一个学术研究与推动需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一套自成一体的语言、符号与逻辑关系;2,学术发展的共同体;3,创始人与体系发扬者。这里每天都欢迎学术理论较真与实践运用的人才,因为你们未来才是真正懂责任动力学运用与受益的人!

交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定华:
个人观点(个人理解):
名言:
“复杂问题简单化----贡献;简单问题复杂化----太累”。
方老师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贡献,从数学的视角来看待,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贡献”:
①主体(自变量:分类----“贡献A”,分为4种责任)
②映射(对应关系):函数关系----例如,圆周长与半径,圆面积与圆半径。这里定义为“示性函数”----贡献B。
③客体(准确地说,客体对主体的评价,因变量。或者说,因变量的值----即“特征值”)。这个“特征值”本来就是人为定义的。显然,方老师给出的特征值是合理的----贡献C。至于初学者怀疑甚至提出自己的理解,则是尚未真正领会“特征值”的精髓,而随意的发挥。
④整体性工作----“贡献D”。将前面的工作(主体、客体、评价),用一整套的数学符号和语言,准确、清晰地诠释清楚“责任”及关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讨论和辩论。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责任第一现象(一个责任主客体)

责任单位:R=R1(-1)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理性行动“四做原理”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选择做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